都市化阻「肢體協調」發展 — 幼兒繩索體驗有感
昨天有幸把自已在繩索拯救的興趣及過中樂趣,帶給大囡兒黃悅的幼稚園K3同學們。孩子們在上學時,看著我這個「一天」的小馬哥老師在校園大堂內在叮叮噹噹的setup龐然大物「三腳架」時,無不本能地極之好奇而眼仔碌碌地觀看我,好奇我在安什麼好玩刺激的玩意給他們玩。但在我完成帶孩子們玩半天繩索活動後,我的眼睛看著這群可愛學生的眼神是跟他們是相反而沉甸甸。
孩子們在看著這高有兩米多的龐然大物,聽著自己要化身成「拯救人員」掛在繩索出去合力救人,無不流露出熱切期盼興奮無比神情。他們在分工、攙扶同伴、鼓勵每位出發「拯救者」、攪拯救轉盤等等,無不出色合群有禮有序,我心暗讚老師三年的愛心耐心教導。但唯獨是「上繩」的孩子們,他們大部份的肌肉協調竟然出現𣎴少困難及問題。
話說他們的「上繩過程」是:
1)坐在扣在繩上的座板
2)其他同學用繩索轉盤「攪」起「拯救者」上兩米多高的三腳架頂部打鐘,
3)打鐘完成後,被下放下來在半空,由其他同學仔推「拯救者」享受盪鞦韆的樂趣。
4)部分同學會同場加演刺激挑戰,要站在坐板上用較大的手力捉緊繩索找那身體平衡點「直立盪鞦韆」。
5)期間「當時人」手仔要捉著眼前的主繩去保持身體的平衡維持「合宜」平衡坐姿而不讓自己掉下來。
看似簡單的過程,我驚訝發現竟然有超過70%同學仔在肢體協調上出現問題,例如:pat pat準確坐在扣座板上的簡單動作,對許多同學竟是不容易之舉動,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「坐好」甚至需要我「出手」協助;在一路彼轉盤「攪動」上去時,他們的小手要捉著眼前的繩索,要捉得合宜的位置:不過高否則手會很快倦;不過低否則會支點失效而導致容易掉下來。這合宜位置的教導,我捉著他們手仔,指導孩子們去捉,都有不小孩子有捉繩困難。在盪鞦韆時,在我預想是孩子最興奮期待展現孩童陽光笑容的時刻,竟然有一批孩子是流露害怕的神情,害怕那擺盪及旋轉的不安感,緊張大於享受。
這導致我在離開時沉思,我們所深愛的下一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那班K3同學他們竟然有約60-70%呈現或多或少或明顯的肢體平衡的感統問題。
我心中自然知道又是那「都市化」元兇,孩子失去了許多攀爬的環境發展不到攀爬協調,去發展大腦前庭的寶貴機會。在加上,可能大部分孩子去「學習興趣班」、讀書多於比孩子在兒童期最需要跑跳玩耍,而導致腦部知識好但肢體協調差的「頭大身細」叫我擔心現像。這就正正豈不是現今許多「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」(SEN) ,他們本不應有問題但竟變得有問題的根源嗎?
我發現身體協調,這基本對現今孩子竟並不是基本也好不簡單。這缺乏發展身體協調的機會,正正豈不是導致很多現今孩子在上學時的問題根源之一嗎?所以我心為什麼是沉甸甸的。
我在想我在尋找我可為香港孩子作什麼?我的心有答案。
(原題為:孩童上繩驚覺)
(原題為:孩童上繩驚覺)
文|Marco Wong
👍香港 Gear4Wild 專頁
👍台灣 Gear4Wild 專頁
留言
發佈留言